外人觀察誌:所謂文化衝擊
因為工作需要和幾個朋友聊了各自在台灣的就業過程,以及自己現在的工作環境。想起其實受訓期間一直很想留下一些紀錄,但每天回到飯店總是因為心理上疲憊不已而無力提筆。 在熟悉業務上其實是漸入佳境的,累的只是每天在學習日本式員工精神和自我認同之間的平衡難以取得這件事。 說起來有些抽象,這間公司近年來強調全球化而招聘海外留學生與外國人,但畢竟母公司的主力市場仍在日本國內,許多視點仍難以更新。例如,儘管總裁和上層董事希望不分日語能力招收外國學生,中層幹部仍以溝通和管理問題阻擋了這份可能性。 同時說到「全球化」這點,不管是強調多益成績,招收美國留學生,都不難看出所謂的全球化其實是「美國化」或「英語化」。當然這和美國的子公司或者總裁的學歷出身有關,但例如受訓期間講師提到日本與海外差異時,重點都還是放在美國。我也因此向講師抗議,提出受訓成員中還有台灣人、印度人、澳洲人,如果真的是要討論全球化視點,希望老師不要忽略這些國籍的社員。 每天每天,我都在努力適應日本職場與企業文化,讚賞其制度的優點,但我也很努力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提出各種質疑和比較,細看結構中不合理之處。同時也告誡自己:成為他鄉人並不是我來到異國工作的目的。這是一種美好的學習過程,我也是為了享受這段旅程而決定開始在這裡的生活。每當我的同事們接受或開始討論我這個外國人提出的意見時,我就覺得這份掙扎是值得的。只是想當然爾,遵守規則與保持反思(又或者說,成為日本員工與提醒自己身為台灣人)這兩件事之間的平衡,成了我最覺疲憊之處。文化衝擊對我而言的定義,大概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