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觀察誌:所謂文化衝擊

因為工作需要和幾個朋友聊了各自在台灣的就業過程,以及自己現在的工作環境。想起其實受訓期間一直很想留下一些紀錄,但每天回到飯店總是因為心理上疲憊不已而無力提筆。

在熟悉業務上其實是漸入佳境的,累的只是每天在學習日本式員工精神和自我認同之間的平衡難以取得這件事。

說起來有些抽象,這間公司近年來強調全球化而招聘海外留學生與外國人,但畢竟母公司的主力市場仍在日本國內,許多視點仍難以更新。例如,儘管總裁和上層董事希望不分日語能力招收外國學生,中層幹部仍以溝通和管理問題阻擋了這份可能性。

同時說到「全球化」這點,不管是強調多益成績,招收美國留學生,都不難看出所謂的全球化其實是「美國化」或「英語化」。當然這和美國的子公司或者總裁的學歷出身有關,但例如受訓期間講師提到日本與海外差異時,重點都還是放在美國。我也因此向講師抗議,提出受訓成員中還有台灣人、印度人、澳洲人,如果真的是要討論全球化視點,希望老師不要忽略這些國籍的社員。

每天每天,我都在努力適應日本職場與企業文化,讚賞其制度的優點,但我也很努力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提出各種質疑和比較,細看結構中不合理之處。同時也告誡自己:成為他鄉人並不是我來到異國工作的目的。這是一種美好的學習過程,我也是為了享受這段旅程而決定開始在這裡的生活。每當我的同事們接受或開始討論我這個外國人提出的意見時,我就覺得這份掙扎是值得的。只是想當然爾,遵守規則與保持反思(又或者說,成為日本員工與提醒自己身為台灣人)這兩件事之間的平衡,成了我最覺疲憊之處。文化衝擊對我而言的定義,大概就是如此。

留言

  1. 你有跟講師抗議喔,真酷耶,改天願聞其詳!話說我十分認同你說的文化衝擊等等,改天有空再跟你一起討論

    回覆刪除
  2. 哈哈能得到台灣夥伴的認同我再高興不過了!雖然所謂的抗議只是很委婉「有禮貌」地談話,但講師下堂課的用字遣詞確實馬上改變了。算是客訴成功xD?

    回覆刪除
  3. 全球化背後的目標我想不是(全面)的意思,而是注重在目標市場的拓展,從這個立場來延伸所謂的全球化才有實質利益的立基點。
    簡單說要做美國人生意要會說英語是基本,但不是關鍵,重要的是知道美國人心裡的想法與習慣,才能讓美國人買帳。
    當然企業資源有限希望專注獲利較大的市場,自然會投入資源在那個國家區域,但誰又說的準壓的寶是對的?
    因此商業全球化的布局好比每個種子都澆水但投資不大,因為現在沒發芽的種子不代表以後不會長成大樹,但當然會為先冒出嫩芽的多澆點水施點肥。
    個人淺薄見識看來認同佩青的看法全球化布局就該把水灑向全球而非美國這顆不需要肥料但也不一定庇蔭的到企業的老樹。
    龍中學長2014.5.7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本生平無大志:日本求職

20170206_一石二鳥還是PPAP?日本政府擴大內需與勞動改革的新方針「超值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