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日記」標籤的文章

New Start 2020

圖片
春暖花開,來日本工作正好滿六年的我,離職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如何點評我這些年的時光:既有神采飛揚時眺望的風景,也有疲憊不堪時跌過的谷底。看得越多,就越無法一概而論。 沒有技術專長或是帥氣的頭銜,只因前東家錯愛,給了我機會也將我推向人群,才有後來因這一段經歷牽起的各種緣分。

旅居過程中最不浪漫的瞬間:辦簽證

圖片
平日白天的北品川平交道 在東京的入國管理局辦理居留手續,是一種五味交雜的過程。 略過一樓全家便利商店和證件照機器,上到二樓,各處拉開引導線,交申請書的人排某窗口、領證的人去另一個窗口,每一區都是上百人佇著等著,只為讓職員匆匆一瞥自己的申請書,拿到一張前往下一個窗口的號碼牌。 東方臉孔也好西方臉孔也好,為了工作求學或生活,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在一整排敞開的櫃台前排著隊。 這個過程像是準備搭乘迪士尼或是環球影城的人氣設施——不開心的那種——等待很漫長,但鮮少人會離隊。

20191013_問對的問題

國小的我非常討厭寫作文。 回頭翻出當時自己的日記會發現,我的確寫得不長,每次大約一兩百字。而且也不不是日記,有時候是一個月一次,更新頻率比現在的臉書還慢。所以一直到我國中,一本日記本都沒有寫完。

20191003_主體性

昨晚是一個月一次的複診時間,檢驗報告顯示比上個月好了很多。高橋醫生一如往常溫和地說:「就是注意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喔。」然後給了我會心一笑。 走出診間,在櫃檯旁的座位區等著繳費時,左側的大叔持續兩手抱頭,想必是不太舒服。 過了一會護理師走來,遞給我另一邊的男子兩份日拋隱形眼鏡大小的紙盒說:這裡是 35 天份喔。右側男子表示疑惑後,護理師姐姐說:還是你要開像上次一樣 28 天就好? 右側男子說著沒關係並收下後,竟是不停地低頭嘆氣。 兩位看起來都是和爸爸差不多年紀的上班族,穿著皺皺的白色襯衫,不知道有什麼樣的故事,讓他們來看神經內科的呢。

20190925_偶爾會有溫暖的人

「我只希望妳健健康康的就好啦。」今天是回公司上班前一天,我突然想起這句溫暖的話。

20190920_砲灰之路

圖片
某天,主管給了你三個月時間完成專案,儘管你覺得這個時程實在是太趕了,在使命必達的指示下你到處問人,還是做出了一份像模像樣的假設方案。好不容易在公司內部找到相關團隊有空的時間開會,卻在做完簡報之後接到各種吐槽。

20190918_燎原過後

在整整兩個月的休假後,終於向公司提出了醫師證明作為復職申請。因為還沒完全康復,是以不加班為前提的有條件復職。 大概是去年年底開始,每個月都要出差一到兩週時間,半夜假日在家還會有各種工作訊息,連作夢都夢到在工作。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進入夏天之後,每天早上起床開始就會劇烈頭痛,吃止痛藥也沒什麼效果,傍晚昏昏欲睡,但是到了晚上睡不好,還會發燒,結果被診斷出甲狀腺亢進。

20190328

31歲,來日本正好滿五年了。 如果說20歲時是發現自己各種可能性的時期,那麼30歲就能說是在不停發現自己的界限(和界線)。回顧近幾年,25歲還在趕論文就毅然決然來日本找工作、26歲剛進公司做人事招聘、27歲前馬上遇到瓶頸、28歲登記結婚、29歲忙辦婚禮和請調單位、30歲顧著適應新部門,馬不停蹄。 以前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各種註明旅外/駐外人士投稿,總有一種浪漫的想像,彷彿看見一個作家或經理級主管坐在某私人咖啡廳裡,面對靠窗的異國街道,剛剛結束一通工作電話,看了一眼人來人往、再看一眼隔壁桌的家族團欒後,輕笑一聲在筆電落下幾個鍵送出。如此輕鬆、如此愜意而清高。

20170206_一石二鳥還是PPAP?日本政府擴大內需與勞動改革的新方針「超值星期五」

圖片
上週五的下午四點,我依約前往公司樓上的員工餐廳。後輩的M君已經在色彩繽紛的沙發區等了一陣子,讀著自己準備的筆記。 M君以前在學校學了一點中文,前陣子在公司裡巧遇,詢問我是否可以私下陪他練習。 「那就選在這個月的超值星期五(Premium Friday,或譯優質星期五)下班後吧!」 何謂「超值星期五」? 去年12月, 日本經濟產業省 發表「超值星期五」,靈感源自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促銷日,期許企業和店家在這天透過企劃促銷方案或是減少工時等,以達成刺激消費和工作改革。鼓勵企業由2017年2月開始,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到星期日的這三天)擇日實施。 公司附近是飲食街的激戰區,店家早早掛上2月24日(五)飲品半價等等宣傳;推進協會的 官方網頁 形象代言人還請來關西傑尼斯8,網路上的意見也鬧得沸沸揚揚。但有多少公司在內部管理政策上作出回應了呢?

20170210_Who are your Valentines? 情人節巧克力與職場內的性/別意識抬頭

圖片
註:本文經修改後同時刊登於  換日線Crossing  與 Worklife in Japan 我看了一下月曆,發現下週是情人節,卻不見任何女同事寄來團購巧克力的通知mail。 「喔,今年開始不送巧克力了啦!」閒聊時,坐在我隔壁的同事M姊說道。 今年是我進公司人事總部的第三年。前兩年情人節都是由女同事集資,剛進公司的新人負責統籌採購,在二月十四號當天送男同事們巧克力。一個月後的三月十四號,再換男同事送上白色情人節回禮。整體來說是一種互表感謝的行為,場面十分溫馨有趣。雖然在來日本以前就曾經在日劇裡看過女主角採購本命巧克力(給心上人的巧克力)和義理巧克力(友情巧克力)的場景,剛進公司時親眼見到這自發的集體行動,既感到新奇,也很是糾結。

20151109桃紅阿伯

每天下班回家路上,幾乎都會遇到一位阿伯,穿著桃紅色西裝(真的是耀眼的桃紅),戴著金絲眼鏡,梳著油頭,站在路口幫酒店拉客,目測年齡大概六十歲了,讓我總是很好奇阿伯過著什麼樣的人生。 上個月月底的週三回家,又在路上看見阿伯。

20150923想家

媽媽來日本待了一週,直到回去前的最後一刻都還在幫我整理東京的住處。 她說沒能在身邊好好照顧我覺得對不起我,我只能忍著不哭。讓人兩地奔波心神不寧的我才是最不孝的吧。 隨著時間流逝,與其說是工作步上軌道,不過說是逐漸學會當個冷漠而現實的人,染上這個城市的保護色。每每在工作上失落的時候,只要想起媽媽欣慰的表情,就能夠在職場上繼續低著頭忍耐。 會說是忍耐,是因為每次都以為自己已經習慣了,夜深人靜時,還是會想著有一天要回家。 我想我還是軟弱的。我知道回家後等著我的不是吹滿粉紅泡泡的人間樂土,但總是害怕,能夠回饋的時間不多了。

20150814日記:「看」人與看「人」

有的時候不曉得被安排在人事工作是幸運還是沉重。站在面試的關口,對於勞動市場不平等的感受更為真實而強烈。有的時候我覺得,在公司裡某種程度必須加強自己對於「看」人的敏銳度,也得某種程度保有對於看「人」的遲鈍。否則真的會做得很心痛。 因為上頭會跟你說,this is business。

20150803日記

在補休日約在新宿見了S一面。我們上次見面,是在熊本,兩年前一起實習的時候。

20150615一年又兩個月

圖片
來到日本一年又兩個月。網誌荒廢了一年。(繡球花都開了第二次了。) 不是沒想過要寫,滿一季、滿半年、滿周年的那些回不去的紀念日,想要留下一些紀錄。只是往往才醞釀好了開頭,就忘了原先想說的重點是什麼。每天的生活有學習有委屈,沒辦法違背良心只寫下光鮮亮麗的部分,卻又不想讓文字流於抱怨。轉眼間,我就忘了要怎麼說自己的事。忘了,怎麼和自己獨處。

20140601集體主義,外人,小確幸

結束了五月最後一天,才發現進公司已經兩個月了。終於我也成了在 早晨尖峰時段擁擠電車中旁若無人地滑手機(實則觀察周遭趁隙搶奪 座位)、中午抱著便當開會、晚上加班後在歸途的電車上睡的不省人 事的日本上班族。

外人觀察誌:所謂文化衝擊

因為工作需要和幾個朋友聊了各自在台灣的就業過程,以及自己現在的工作環境。想起其實受訓期間一直很想留下一些紀錄,但每天回到飯店總是因為心理上疲憊不已而無力提筆。 在熟悉業務上其實是漸入佳境的,累的只是每天在學習日本式員工精神和自我認同之間的平衡難以取得這件事。 說起來有些抽象,這間公司近年來強調全球化而招聘海外留學生與外國人,但畢竟母公司的主力市場仍在日本國內,許多視點仍難以更新。例如,儘管總裁和上層董事希望不分日語能力招收外國學生,中層幹部仍以溝通和管理問題阻擋了這份可能性。 同時說到「全球化」這點,不管是強調多益成績,招收美國留學生,都不難看出所謂的全球化其實是「美國化」或「英語化」。當然這和美國的子公司或者總裁的學歷出身有關,但例如受訓期間講師提到日本與海外差異時,重點都還是放在美國。我也因此向講師抗議,提出受訓成員中還有台灣人、印度人、澳洲人,如果真的是要討論全球化視點,希望老師不要忽略這些國籍的社員。 每天每天,我都在努力適應日本職場與企業文化,讚賞其制度的優點,但我也很努力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提出各種質疑和比較,細看結構中不合理之處。同時也告誡自己:成為他鄉人並不是我來到異國工作的目的。這是一種美好的學習過程,我也是為了享受這段旅程而決定開始在這裡的生活。每當我的同事們接受或開始討論我這個外國人提出的意見時,我就覺得這份掙扎是值得的。只是想當然爾,遵守規則與保持反思(又或者說,成為日本員工與提醒自己身為台灣人)這兩件事之間的平衡,成了我最覺疲憊之處。文化衝擊對我而言的定義,大概就是如此。

20140501滿月

圖片
2014/05/02@江ノ島 五月的開始,意味著進入職場的第一個月終於結束了。 經歷了全體訓練、部門分發、部門訓練、搬家、佈置新家,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交互進行,比想像中要忙碌得多。同時,要學的要做的有好多好多。回到家總是癱在床上偷個十分鐘的閒,接著整理房間,在以往沒想像過的時間吃晚餐,準備隔天的業務,就又是就寢時間了。 每天忙著適應各種語言障礙和文化衝擊雖然累,然而整體而言,我在這裡的際遇卻是十分幸運的。 首先,公司整體訓練(不分職別的共通研修)被分到了21班中唯一的英文授課班,成員都是海外大學畢業生,有日本人也有像我一樣的外國人,各自的背景都很有趣,有工程師也有營業、企劃職。因為在海外的生活經歷,大家的思考方式比較彈性,讓我在正式進入公司的全日文、全日式思考環境之前有了適應的緩衝期,也交到幾位談得來的夥伴。 第二件備感幸運的事是,公司在數月前,分發單位面談中聽了我想進HR的理由,竟也真的讓我如願以償進入加入總部的人事招募企劃部門。每天在會議中聽到許多日本人事制度在全球化過程中遇到的衝擊與問題點,以及如何試圖解決現況的腦力激盪,彷彿回到學校一般,每天都是組織社會學的講習,十分精彩。雖然我只是個第一個月的新人,日文也不夠拿手,在會議中發言也從來沒被斥責,反而還被鼓勵多多提供意見。上下關係當然還是有的,尤其是日常應對上(不可以說「嗯」而要說「是」;不論認識或同部門與否,要充滿朝氣向前輩打招呼;進出電梯和門口的順序等等),不難感受到一些儀式性的影子還存在組織中。不過幸好,實際在會議或各種提案上,還是很容易發言的氣氛。 另外就是,受訓結束後,每個新人都有負責一對一教導業務的前輩,依公司有不同的稱呼,我們的稱作「Elder制度」。我的elder在這間公司待了六年,在指導業務時從不吝嗇給人誇獎,非常體諒後輩。常說「就算講的不對,就當是多說多錯多學習。」業務說明時,除了主要企劃之外,前輩提到偶爾我們也要幫忙接聽來自應徵者和人力仲介公司的電話。elder看見我坐在電話前緊張的模樣,對我說:「妳的日文能力在會話上雖然沒問題,但在電話應對上,因為擔心對外的用字遣詞,一定覺得很難吧。」於是每天特別撥出三十分鐘陪我練習,讓我能跟上其他人,在其他時間專心做自己的報告。 至於我的同期,不論同部門與否,都時常關心我這個外國人在工作上,是否有遇到任何語言和文化上...

2014032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圖片
到東京的第一週就這樣結束了。 和我同時入國的新社員還有一個美國人和一個印度人,在代辦公司的陪同下,跑了區公所登記地址拿了戶籍謄本,到銀行辦了戶頭,也和租屋仲介見了面。聽說了公司為我們訂了一個月的酒店式公寓,還補助初期簽約金以及每月租金,在找房子方面暫時沒有經濟拮据的問題,大大鬆了一口氣。 解決了住的問題之後,為了四月的入社典禮,開始到處張羅工作用的行頭。

20140314打包

送走了七大箱的行李,這才確實感受到我要離開了。 「我們早上才去幫一個日立的(員工)搬家捏!」來取行李的歐吉桑十分有聊天的興致,一邊熟練地包裝著連身鏡說道。原來這段時間是日本搬家的高峰期,在日留學生畢業回台灣,或是像我一樣的職員趕在四月上班前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