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0_Who are your Valentines? 情人節巧克力與職場內的性/別意識抬頭
註:本文經修改後同時刊登於 換日線Crossing 與 Worklife in Japan
我看了一下月曆,發現下週是情人節,卻不見任何女同事寄來團購巧克力的通知mail。
「喔,今年開始不送巧克力了啦!」閒聊時,坐在我隔壁的同事M姊說道。
今年是我進公司人事總部的第三年。前兩年情人節都是由女同事集資,剛進公司的新人負責統籌採購,在二月十四號當天送男同事們巧克力。一個月後的三月十四號,再換男同事送上白色情人節回禮。整體來說是一種互表感謝的行為,場面十分溫馨有趣。雖然在來日本以前就曾經在日劇裡看過女主角採購本命巧克力(給心上人的巧克力)和義理巧克力(友情巧克力)的場景,剛進公司時親眼見到這自發的集體行動,既感到新奇,也很是糾結。
查了一下日文版維基百科,日本的情人節巧克力文化據說是源於1958年,在1970年代普及化。發起活動的始祖眾說紛紜,其中最有力的說法是日本神戶的巧克力業者摩洛索夫(Morozoff)在英文報「The Japan Advertiser」上刊登了以巧克力表心意的廣告,開啟了「送巧克力給你的情人吧」這個風氣。(當時的廣告詞是:「For your Valentine, Make A Present of Morozoff's Fancy Box Chocolates」。)
曾幾何時,成為了二月女送男,三月男送女的傳統。原本是針對在日外國人的宣傳,成為了職場內的習俗。在我們公司是因單位而異,但是我的部門卻不是例外。
然而,原本年年執行的傳統卻在近幾年,開始出現是否該取消的論戰。
有人說,因為人才招聘部的生理女性比男性多出許多,錢包的負擔也有著幾倍的差距,這樣對男士們不公平。
有人說,我很討厭某位男同事,為什麼還要花錢請他吃巧克力?
有人說,既然是以國際企業為目標,就不應該守舊遵循集體陋習。
在我看來這種互表體貼心意(用日文常說的單字,思いやり)固然是一種可愛的行為,互相送禮的文化在台灣也不少見。然而,一種默認的「不得不」參加的氛圍,讓巧克力好比是交班費。同時,對於只有生理女性送生理男性的限定範圍也讓我感到有些彆扭。
後來發現,一樣對這種活動保持著疑問的不只我一人。
進公司第一年時,幾個同事和我私底下討論,在表達這種違和感後,果斷拒絕參加集資,也不幫忙採購(想一想還真是任性的菜鳥哎)。自此前輩們重新將情人節巧克力定義為任意活動,第二年時可以自由表態,分成了送禮派和無為派。
而就在去年下半年,公司內部主張加強性/別意識,規劃了同性配偶適用的人事制度,還舉辦了LGBT(Q)相關講座等等。在這一波意識改革的影響之下,許多招聘的工作內容想當然受到了影響;同時隨著情人節到來,集資活動也自然而然地取消了,將送禮回歸為個人行為。
曾經有一次聽說,日本朋友的媽媽三十多年前在日本商社工作時,在開工日女性同事一律要穿和服(男性則是平常的西裝)參加朝會,時至今日,這種牽涉到個人自由(和價值觀)的集團行為,近年來在組織的多元文化意識抬頭之下,開始受到檢討。形式上的活動當然已經少了很多。但是在組織內部,還是可以常常遇到各種有關性/別想像的討論。
我想這就是在日本做人事工作的樂趣之一,人事人事因人而事,隨著外來文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傳統組織文化也因應改變。光是想像未來能夠參與的組織變化,一份期待感不禁油然而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