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20140601集體主義,外人,小確幸

結束了五月最後一天,才發現進公司已經兩個月了。終於我也成了在 早晨尖峰時段擁擠電車中旁若無人地滑手機(實則觀察周遭趁隙搶奪 座位)、中午抱著便當開會、晚上加班後在歸途的電車上睡的不省人 事的日本上班族。

外人觀察誌:所謂文化衝擊

因為工作需要和幾個朋友聊了各自在台灣的就業過程,以及自己現在的工作環境。想起其實受訓期間一直很想留下一些紀錄,但每天回到飯店總是因為心理上疲憊不已而無力提筆。 在熟悉業務上其實是漸入佳境的,累的只是每天在學習日本式員工精神和自我認同之間的平衡難以取得這件事。 說起來有些抽象,這間公司近年來強調全球化而招聘海外留學生與外國人,但畢竟母公司的主力市場仍在日本國內,許多視點仍難以更新。例如,儘管總裁和上層董事希望不分日語能力招收外國學生,中層幹部仍以溝通和管理問題阻擋了這份可能性。 同時說到「全球化」這點,不管是強調多益成績,招收美國留學生,都不難看出所謂的全球化其實是「美國化」或「英語化」。當然這和美國的子公司或者總裁的學歷出身有關,但例如受訓期間講師提到日本與海外差異時,重點都還是放在美國。我也因此向講師抗議,提出受訓成員中還有台灣人、印度人、澳洲人,如果真的是要討論全球化視點,希望老師不要忽略這些國籍的社員。 每天每天,我都在努力適應日本職場與企業文化,讚賞其制度的優點,但我也很努力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提出各種質疑和比較,細看結構中不合理之處。同時也告誡自己:成為他鄉人並不是我來到異國工作的目的。這是一種美好的學習過程,我也是為了享受這段旅程而決定開始在這裡的生活。每當我的同事們接受或開始討論我這個外國人提出的意見時,我就覺得這份掙扎是值得的。只是想當然爾,遵守規則與保持反思(又或者說,成為日本員工與提醒自己身為台灣人)這兩件事之間的平衡,成了我最覺疲憊之處。文化衝擊對我而言的定義,大概就是如此。

20140501滿月

圖片
2014/05/02@江ノ島 五月的開始,意味著進入職場的第一個月終於結束了。 經歷了全體訓練、部門分發、部門訓練、搬家、佈置新家,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交互進行,比想像中要忙碌得多。同時,要學的要做的有好多好多。回到家總是癱在床上偷個十分鐘的閒,接著整理房間,在以往沒想像過的時間吃晚餐,準備隔天的業務,就又是就寢時間了。 每天忙著適應各種語言障礙和文化衝擊雖然累,然而整體而言,我在這裡的際遇卻是十分幸運的。 首先,公司整體訓練(不分職別的共通研修)被分到了21班中唯一的英文授課班,成員都是海外大學畢業生,有日本人也有像我一樣的外國人,各自的背景都很有趣,有工程師也有營業、企劃職。因為在海外的生活經歷,大家的思考方式比較彈性,讓我在正式進入公司的全日文、全日式思考環境之前有了適應的緩衝期,也交到幾位談得來的夥伴。 第二件備感幸運的事是,公司在數月前,分發單位面談中聽了我想進HR的理由,竟也真的讓我如願以償進入加入總部的人事招募企劃部門。每天在會議中聽到許多日本人事制度在全球化過程中遇到的衝擊與問題點,以及如何試圖解決現況的腦力激盪,彷彿回到學校一般,每天都是組織社會學的講習,十分精彩。雖然我只是個第一個月的新人,日文也不夠拿手,在會議中發言也從來沒被斥責,反而還被鼓勵多多提供意見。上下關係當然還是有的,尤其是日常應對上(不可以說「嗯」而要說「是」;不論認識或同部門與否,要充滿朝氣向前輩打招呼;進出電梯和門口的順序等等),不難感受到一些儀式性的影子還存在組織中。不過幸好,實際在會議或各種提案上,還是很容易發言的氣氛。 另外就是,受訓結束後,每個新人都有負責一對一教導業務的前輩,依公司有不同的稱呼,我們的稱作「Elder制度」。我的elder在這間公司待了六年,在指導業務時從不吝嗇給人誇獎,非常體諒後輩。常說「就算講的不對,就當是多說多錯多學習。」業務說明時,除了主要企劃之外,前輩提到偶爾我們也要幫忙接聽來自應徵者和人力仲介公司的電話。elder看見我坐在電話前緊張的模樣,對我說:「妳的日文能力在會話上雖然沒問題,但在電話應對上,因為擔心對外的用字遣詞,一定覺得很難吧。」於是每天特別撥出三十分鐘陪我練習,讓我能跟上其他人,在其他時間專心做自己的報告。 至於我的同期,不論同部門與否,都時常關心我這個外國人在工作上,是否有遇到任何語言和文化上

2014032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圖片
到東京的第一週就這樣結束了。 和我同時入國的新社員還有一個美國人和一個印度人,在代辦公司的陪同下,跑了區公所登記地址拿了戶籍謄本,到銀行辦了戶頭,也和租屋仲介見了面。聽說了公司為我們訂了一個月的酒店式公寓,還補助初期簽約金以及每月租金,在找房子方面暫時沒有經濟拮据的問題,大大鬆了一口氣。 解決了住的問題之後,為了四月的入社典禮,開始到處張羅工作用的行頭。

20140314打包

送走了七大箱的行李,這才確實感受到我要離開了。 「我們早上才去幫一個日立的(員工)搬家捏!」來取行李的歐吉桑十分有聊天的興致,一邊熟練地包裝著連身鏡說道。原來這段時間是日本搬家的高峰期,在日留學生畢業回台灣,或是像我一樣的職員趕在四月上班前到日本。

原本生平無大志:日本求職

決定在日本就業,正好是一年前的二月。 碩士班的最後一年,從指導教授聽說了東京大學博士班的獎學金申請計畫,對海外進修的機會雖然心動,但也猶豫自己是否應該在台灣就業。日本朋友聽了之後,一句「既然有考慮來日本的話,有沒有想過在日本就業呢?」讓我開始考慮找國外工作的可能性。

20140211工作簽證入手

圖片
殷殷期盼的簽證終於拿到手了。

外人觀察誌:無法說不的社群邀請

圖片
結束了聖誕節與新年假期,這個月終於迎來了工作地點以及集團旗下公司的發表日,日夜祈禱不要離開關東的我,一看到確定是在東京總部,鬆了一口氣。部門據說是要等到受訓結束後才會分發,但確定了城市,一切生活起居就好安排了。 結果公布沒幾天,手機馬上傳來Line的群組邀請,公告裡洋洋灑灑,除了按旗下公司別,還有按職位別、地點別的大小群組。 我想起面試完的歡迎會(日文稱懇親會)也是如此的,被未來同事和前輩問到有沒有Facebook。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說沒有,好像難以說服人,而且要在業界工作,一點也不關心SNS好像也拗不過去。只是一說「有」,就不可能婉拒好友邀請,好友還會再邀請你加入公司相關的社團。這一加入,馬上將自己的名稱呈現在幾百人前,而且這人數還只是同一屆入社的員工而已。透過自我介紹,同期的、同鄉的、同種語言的、甚至同種興趣的,有共通好友的彼此再私下聯絡,原本廣大分散的網絡變得愈加複雜而緊密。 對於我這種人還在家鄉辦簽證的外國人社員,只要通過網路就能即時接獲大家私下交換的情報,其實是幫了很大的忙。只是當我一回神,我的「非工作」生活已經被軋進了這龐大的連帶中難以抽身。說是「非工作」生活而不說是私人生活,是因為社群網站也算是一個舞台,但我好像還沒準備好要讓這個前台和工作合而為一。 儘管我知道並不是那麼多人都會來關注我這個無名小卒的動態,但是看著我的同期們一邊貼上家族聚會的照片,一邊分享業界相關新聞時,我已經感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控制,提醒我必須謹言慎行,努力塑造出一個十分關心工作,擁有獨特興趣,愛家愛人,知識豐富又不失謙遜的新人社員形象。

外人觀察誌:iPad與低價格

圖片
新年旅行的最後一天,回到橫濱後,趁著平日人潮少吃了假日要大排長龍的旋轉壽司店。還沒進門就被店員問說「要坐有iPad的位置嗎?」